|
荔枝蒂蛀蟲_荔枝蒂蛀蟲圖片_荔枝蒂蛀蟲防治技術
別名:荔枝細蛾、交紋細蛾 荔枝蒂蛀蟲分布為害荔枝蒂蛀蟲,鱗翅目,細蛾科。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的荔枝、龍眼園發生普遍。幼蟲可在荔枝、龍眼的整個果期蛀食為害,造成落果或蟲糞果,嚴重影響荔枝的產量和品質。遍布我國各荔枝主產區,印度、泰國、南非等亦有分布。 荔枝蒂蛀蟲發生規律主要以幼蟲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種花穗穗軸頂部越冬。廣州附近地區每年10-11代,世代重疊。越冬代成蟲3月底至4月初羽化,交尾后2-5天產卵,卵散產,具明顯的趨果性和趨嫩性,卵期2-6天。 荔枝蒂蛀蟲為害特征幼蟲自荔枝第2次生理落果后的整個掛果期間均可為害,常引致大量落果或造成“糞果”,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亦能蛀食新梢、花穗、葉片中脈。同樣為害龍眼。過去曾長期誤稱為可可細蛾或交紋細蛾。 荔枝蒂蛀蟲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控基數,化學防治護果實,平時注意保護天敵的策略。 (1)控制冬梢,壓低越冬蟲源基數。勤清地面枯枝落葉、落果,減少田間蟲日數量。 (2)結合豐產栽培,適當修剪,使果園通風透光。 (3)開展蟲情測報,適時噴藥護果:荔枝掛果后,在成蟲羽化始盛期噴藥,隔5天再噴1次,務必將害蟲消滅在成蟲產卵前期。的藥劑有喹硫磷乳劑、樂斯本、興棉寶、滅幼脲等。 (4)①為結合防治荔枝蝽,次殺蟲雙混合敵百蟲;第二次用5%氯氟氰菊酯乳油噴霧,可以獲得明顯的護果效果。②在荔枝非掛果期間,田間的蒂蛀蟲種群數量一般較低,故不宜噴藥,應讓其自然的天敵——多種寄生蜂去收拾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