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黑星病_梨黑星病圖片_梨黑星病防治技術
梨黑星病別名梨瘡痂病、梨霧病、梨斑病 梨黑星病分布為害梨黑星病近年來南方梨區發病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該病是梨樹主要病害,常造成生產上的重大損失。梨黑星病發病后,引起梨樹早期大量落葉,幼果被害呈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時病樹第2年結果減少。各梨產區均有發生。 梨黑星病癥狀葉片發病,初在葉背呈現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淡黃色斑點,不久病斑沿主、支脈邊緣長出黑色霉層,為害嚴重時,許多病斑互相連合,整張葉背布滿黑色霉層,引起早期落葉。葉柄受害,出現長圓形凹陷病斑,也布滿黑色霉層,當病斑圍繞葉柄一圈時,往往使全葉枯黃脫落。果實感病,初為淡黃色圓斑,擴大后病斑稍凹陷,在濕度較大時,病斑上長滿黑霉。幼果期受害,生長受阻而成畸形果或脫落;果實成長時受害,病斑凹陷成干疤狀,龜裂,質地堅硬、味苦,病果畸形,品質大降。果梗上癥狀與葉柄相似。新梢發病先產生橢圓形淡黃色病斑,長約5^'6inni,以后病部凹陷、龜裂,并布滿黑霉。嫩芽發病時,鱗片多不脫落,鱗片及芽基部密布黑霉,病芽向一側彎曲,生長不良,嚴重時病芽枯死。 梨黑星病病原病原為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rnoto.,屬子囊菌亞門。 梨黑星病發病規律新梢、葉片、果實均可發病。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背主脈兩側和支脈之間產生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淡黃色小斑點,數日后病斑上長出黑色霉狀物,嚴重時病斑融合,葉背面布滿黑色霉層、造成早期落葉。葉柄受害出現黑色、橢圓形凹陷病斑,產生黑色霉層。生長期新梢受害,多在徒長枝或秋梢幼嫩組織上形成病斑,病斑橢圓形或近圓形,淡黃色,微隆起,表面有黑色霉層,以后病部凹陷、龜裂,呈瘡癡狀。果實前期受害,果面產生淡褐圓形小病斑,后逐漸擴大、表面長出黑色霉層,病部生長停止。隨著果實增大,病部漸凹陷,木栓化,果實呈現畸形,病部果肉變硬,具苦味,果實易提早脫落。果實生長到中后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層往往被雨水沖刷掉,病部常被其它雜菌腐生,長出粉紅色或灰白色的霉狀物。果實生長后期受害,果面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近圓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層很少,果實畸形。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現淡黃色小病斑,邊緣不整齊、多呈芒狀,無霉層,但采收后如經短期高溫高濕,則病斑擴展很快,并長出大量黑色霉層。 梨黑星病防治措施(1)實行果實套袋,以防止病原菌對果實的侵染、為害;梨黑星病高發地區,注意抗病品種的選擇;加強土、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避免因偏施氮肥造成枝條徒長,并合理修剪,以改善樹冠內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秋末冬初徹底落葉和雜草,收集病果,集中燒毀,結合冬剪,剪除病枯枝,減少病菌越冬基數;從新梢開始生長之初就開始尋找并及時剪除發病新梢(烏碼子),并集中銷毀。 (2)發芽前全樹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花落后噴80%代森錳鋅800倍液進行保護;此后結合降雨情況進行防治,一般雨后需用藥1次;從病芽梢形成開始,結合其它病害的防治,選擇不同的藥劑每隔10-15天噴一次劑?蛇x用的內吸劑有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50%氯嗅·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或40%氟硅哇乳油,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腈菌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