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褐斑病_梨褐斑病圖片_梨褐斑病防治技術
梨褐斑病別名梨葉斑病、梨白星病、梨斑枯病 梨褐斑病分布為害各梨區均有發生,以南方梨區發生較普遍。 梨褐斑病癥狀初在葉片上產生圓形或近圓形褐色病斑,以后逐漸擴大。發生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愈合成不規則形大褐色病斑。病斑后期中部呈灰白色,周緣褐色,外層黑色,病葉易脫落。病斑后期產生密集的小黑點,為再次侵染源。 梨褐斑病病原病原為無性態梨生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梨褐斑小球殼菌,屬子囊菌亞門。 梨褐斑病發病規律病菌隨落葉在病部上越冬。翌年春季通過風雨傳播到新葉上。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孢子發芽侵人葉片,引起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后,病斑上可產生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4-7月多雨潮濕產生更多。樹勢衰弱和排水不良的環境,褐斑病發病嚴重,造成大量落葉,在5月下旬就開始落葉,7月中、下旬落葉嚴重。 梨褐斑病防治措施(1)嚴格冬季清園。 (2)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避免過多施用氮肥。 (3)生長季節及時摘除病果、病葉和剪除病梢,集中燒毀。 (4)易感病品種進行套袋,保護果實。 (5)早春梨樹發芽前,南方梨區約3月中下旬,結合防治梨銹病,噴布0.6%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噴一次波美2-3度石硫合劑混200倍五氯酚鈉,1:2:200波爾多液。落花后,約4月中下旬病害初發時,噴第二次藥。在多雨有利病害盛發的年份,可于5月上中旬再噴1次藥。藥劑及濃度同上,或200倍鋅銅石灰液(硫酸鋅0.5:硫酸銅0.5:石灰2:水200),亦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或40%腈菌唑6000倍液。其中噴藥重點為落花后的1次。 |